“事实想不通就聊程序,程序听不懂就抚情绪”…哈尔滨这些法官小哥哥,太暖了
时间:2024-01-31 作者:佚名 来源:龙江政法网
同85岁老人谈心,到田间“收割”玉米,“挖”出合同案里隐藏的“第三方”,这就是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法院法官们的日常,他们瞄准群众需求办实事,扑下身子为民解忧,做到司法有力度、服务有温度、办事有速度。
01
一张立案申请表、一份起诉书,看似简单的材料,也让个别当事人犯了难。2023年底,一名坐着轮椅、戴着助听器、孑然一身的高龄老太来到道里区人民法院。通过艰难的沟通,干警了解到,老人85岁,丧偶且无儿无女,之所以孤身来到法院,是想通过诉讼要回欠款。但因欠款主体有所变更,老人不理解更名的法律意义,执着于向变更前的法律主体主张债务,故未立案成功。老人因为听力较差、沟通困难,多次寻求法律援助均告失败。
道里区人民法院干警在充分了解情况后,决定尽全力向老人释法明理并协助其行使法律权利。面对沟通障碍,干警倾尽初心、细心、耐心,法理讲不通就摆事实,事实想不通就聊程序,程序听不懂就抚情绪……“当时其实心里什么都没想,就想着这事儿我一定负责到底。”事后干警回忆说。最终,老人的心结终于解开,干警搀扶着老人全程协助顺利完成立案。
02
道里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突然收到了一条来自申请执行人王某的线索,被执行人隋某已开始收割玉米。接到线索后,道里区人民法院迅速做出判断,玉米成熟黄金期不容耽搁,应尽快介入,依法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。随后,道里区人民法院综合分析研判执行工作态势与难度,派出10人专项执行小组,迅速赶赴田间地头,针对这批收获在即的玉米开展执行行动。
到达执行地点后,发现玉米收割几乎完成,被执行人及其家属见执行干警到来,情绪激动、阻挠执行。在执行干警耐心沟通下,被执行人同意将玉米用来偿付执行案款,由执行干警现场监督玉米收割、出售工作。然而当被执行人得知当天就要卖出这批玉米时,又称现阶段市场价格不高,自己损失很大,再次抗拒执行。最后,经执行干警反复协商调解,被执行人隋某为避免自身损失,当场结清案款。
03
某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农药,由某生产资料公司进行销售,因农药使用方法存在问题,大量农户在使用农药时发生药害。双方商定由某生产资料公司先行与农民达成和解并垫付赔偿款。然而矛盾暂时平息后,某生物科技公司却拒绝赔偿,某生产资料公司遂起诉至道里区人民法院。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了解到,两家公司之间未签订书面买卖合同,亦未直接支付货款,且案件存在药害原因不明、责任主体不明确、赔付标准不一致等多方面分歧。这些情况都给案件的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。
本案既关乎两家涉农企业未来的经营合作关系,也涉及诸多农户的群体性利益。群众利益无小事,工作人员坚持与双方多次开展沟通,深入了解双方经营合作实际情况,最终厘清了矛盾争议焦点和真正“症结”。调查过程中,工作人员发现,某生物公司(已注销)的唯一股东张某与双方存在多年的合作,且仍有部分农资款未向某生物科技公司结清。根据所查清的事实,道里区人民法院当即裁定依法追加关键责任“第三方”张某参加诉讼并持续开展调解工作。最终三方达成调解协议,由张某向某生产资料公司支付赔偿金50万余元,张某按照调解协议当庭履行完毕。
道里区人民法院怀揣着速度、力度、温度为群众办实事、办好事,通过快节奏、高质量办案,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。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hljzfw.gov.cn/Case_Focus/content/2024-01/25/content_8954588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